內向者的力量 / Susan Cain │ 隱者的旋律

雖然我很喜歡「人」,但也同時覺得和人相處很累、很花精神。
總需要非常多獨處、沉思與自我對話,才有辦法重新恢復力氣
如果你也跟我一樣,那麼我們都是內向者




內向者的力量 / Susan Cain ● 重點節錄

< 外向文化的受害者 >

旁人總是說,安靜內向不是一般人應該有的表現,我應該更活潑外向一點。但我內心深處知道,內向才是我真正自在的表現。但多年來我試圖否定我的直覺,所以成為律師而不是一直想成為的作家。部份原因是我想證明自己有行事果斷的能力。

我常去最熱門的酒吧, 但其實更想要與好友自在的享用晚餐。 我下意識的做這些背離個性的選擇,而我竟已渾然不覺。就算你本身是外向的,你的同事你的另一半和你的小孩, 還有你旁邊坐的那位,都可能是受害者。


< 這是個被外向特質主導的社會 >

因為社會的偏見,我們最重要的機構,學校及職場,卻像是為外向者設計的,提供很多刺激給每個人。 我們為何把學校跟職場架設成這樣?有個答案深植在社會文化裡,西方社會,特別是在美國,總是讚揚有行動力的人,而非有沉思能力的人。


< 內向不是害羞 >

內向不是害羞,害羞是無法承受社會眼光。內向比較像是你對外在世界的反應。外向的人需要很多的刺激,但內斂的人相反,他們對自身感受敏銳,反而在不被注目時最能發揮他們的能耐。所以關鍵在於去將各人的長才發揮至極致,適才所長,各司其職。


< 內向者的領導力 >

內向的人大多不被認為具有領導能力,就算研究發現,這些內向的領導者,往往更能勝任領導職責,因為他們善於管理不同人才,讓有遠見的員工自由發揮,他們行事更謹慎,更不會為了出鋒頭冒不必要的險。

反之,外向的領導者,不經意的對事情反應過度,他們的見解較為主觀,使得很多員工的創新想法沒有機會被採用。

事實上,很多有改革力的偉大領袖是些內向的人。羅斯福、蘿莎帕克斯、甘地,這些人對自我的描述都是內向,文靜,說話溫柔,甚至是害羞的人。

他們矗立在鎂光燈下,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愛指揮,也不是想要萬眾矚目,他們成為領袖是因為一種使命感,因為他們深知這是必須要做的。人們可以明白感受到他們當領袖不是因為好大喜功,而是責任感,驅使他們做認為對的事情。


< 內向者的創造力 >

根據心理學家的觀察,最有創意的一群人,不只擅長於交換意見,溝通,與創新,更存有內向的特質,偶發的孤獨感,是創造力的關鍵。 

事實上,幾世紀以來, 我們都知道獨處所帶來的推動力, 但直到近期我們不知怎麼遺忘了。世界上那些偉大的宗教領袖,他們都遠離塵囂,獨自走進曠野。他們而後尋得啟示與頓悟, 再把所得貢獻回他們的社會。


Jesus


< 結語:平衡這個過度外向的社會 >

第一,不要再瘋狂的過群體生活,趕緊停止吧。
第二,去曠野探索吧。
第三,好好檢視一下你的包包裡面有什麼,為何你要把它們放進去。

內向的人們,你或許會害怕跟別人分享你包包中的東西,那也沒關係。但偶爾,只是偶爾,我希望你會打開你的行李箱給他人看看,因為世界需要你,需要你所持有的特質。

 ( 以上整理自 TED 演講逐字稿並分類,內容和順序略有不同 )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雖然隱者可以面帶親切的笑容悠遊於眾人之中、即便能夠在舞台上進行群眾演講,
但其實骨子裡,是不折不扣的內向者。

當初看到這個內容時超有共鳴!
這個社會外向性的主導過於強勢,使得內向者適應不良,但其實內向者的人口比例明明很高
內向者的領導力和創造力陳述,足以扭轉多數人錯誤的觀感,並重新建立內向者的自信和效能感。
「能言善道的人不表示很有思想」,實際上確是如此。
不要再瘋狂的過群體生活...我想這是目前台灣人非常需要的冷靜。


延伸閱讀
< 領導力 > 真誠領導:柯文哲的真實與透明
對領導者而言,人格就是實力的一部分

留言